經痛是許多女性在生理期間常見的不適,有些嚴重的經痛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了解經痛的原因及不同止痛藥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選擇合適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表示,臨床上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經痛與子宮內膜的正常生理變化有關,通常從青春期開始反覆出現,主要原因為子宮內膜釋放過多的前列腺素,導致子宮平滑肌異常收縮因而引起下腹部的痙攣和疼痛。一般來說,原發性經痛在月經來潮前或經期第1至3天最為明顯,在經期後期即逐漸緩解。 |
續發性經痛係因骨盆腔發炎或子宮相關疾病所致的疼痛,痛感可能持續到月經結束後,或隨著病理情況的變化而變得更劇烈或不規則。 |
兩大止痛藥 機制大不同 坊間常見兩大類止痛藥,各有其適合的使用方式。 |
![]() |
1.中樞止痛藥 如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藥物,能止痛、解熱,常見於市售感冒藥、退燒藥中,作用於中樞神經,可阻斷疼痛訊號傳導,達到鎮痛效果;或作用於下視丘的熱調節中樞,使血管擴張,增加熱能散失速度,達到解熱效果。但此類止痛藥不具消炎作用。 |
2.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 當身體受到外來的或是內在的傷害時,會啟動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其中包括活化環氧化酵素,產生前列腺素等衍生物,進而引發發炎相關反應,如局部血流增加、紅腫、熱感和疼痛。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其作用機轉即藉由抑制環氧化酵素而降低前列腺素生成,達到消炎、止痛、解熱的功效。 |
聰明用藥,減緩經期不適 原發性經痛成因為過量的前列腺素造成子宮過度不規則收縮,因此,具抑制前列腺素生成的NSAIDs能較有效緩解經痛。在下腹部僅有些許悶痛、前列腺素尚未過量時,是服用此藥最佳時機,遠比經痛明顯加劇後再服用有更好的止痛效果,但此類藥品有較高的腸胃道出血、消化道潰瘍風險,長期或高劑量的服用可能產生副作用。另外,對NSAIDs有過敏反應者,則需選擇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乙醯胺酚雖對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微弱,但能透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信號而舒緩經痛。 |
然而任何藥品一旦過量或錯誤使用,都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食藥署建議民眾在購買止痛藥時,應與醫師、藥師或藥劑生討論,確定合適的劑量和用藥計畫。此外,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至關重要,當經痛的程度或頻率出現變化時,更應及時尋求婦產科醫師的建議和檢查,以排除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
資料來源: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