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部參與本院癌症中心的整合型研究計畫,在口腔癌研究方面有相當卓越的成果。
口腔癌是亞洲地區特殊好發的癌症,但並未受到全球學者如同對於肺癌或乳癌之相同關注;對台灣地區男性而言,近年來口腔癌的死亡率與十年前相較下更是以倍數攀升,可見其嚴重性,應為國人投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世界各地,口腔癌也漸漸成為嚴重的問題,於1993年 Pisani P 等人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口腔癌居世界最常發生癌症第六位,在發展中國家的男性患者更是高居第三位;而且口腔癌盛行於中國、東南亞、印度、中東、台灣等地,這些地區氣候燥熱,適宜種植檳榔,使得人民嗜好嚼食檳榔,而成為世界罹患口腔癌的人口密集區域之一 。
口腔癌是國人男性排名竄升至第四大死因的癌症,而且是青壯年男性 (25 至 44 歲間) 排名第一的癌症,實在是一個很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公共威脅。
除了目前已經知悉的環境因子之外,基因體部份的許多因子也影響了口腔癌的發生過程。在治療方面,外科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部份,除此之外,放射線治療在於增加腫瘤的細胞毒殺性,同時降低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但是大部份的腫瘤細胞對於抗癌藥物以及放射線治療的敏感性不高,增加藥物或放射線的劑量也常無法有效改善治療效果,同時會造成癌細胞產生抵抗力而抑制癌細胞死亡。
在化學治療方面,常用的抗癌藥物例如:cisplatin、5-FU 等所產生的副作用又使患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將從口腔癌的發生機轉、早期診斷、新藥開發及預防轉移等層面切入,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及提高口腔癌病患預後生活品質為宗旨,達到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
本院口腔癌研究與治療團隊以 Rsf-1 表現作為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癌化指標及 BX795 抗口腔癌之藥理機制的探討、利用口腔癌動物模式探討與口腔癌發生相關蛋白質的角色。令一方面積極開發新藥,利用口腔癌動物模式篩選出具有抗口腔癌潛力的藥物,並更進一步探討該藥物抗癌的分子機制。
我們發現與 DNA 修補有關的基因 Ku80,其基因的變異與口腔癌的發生有很大的關聯性;另外,利用開發成功的口腔癌動物模式,發現 EGFR、RANKL/RANK 等蛋白質在口腔癌的轉移、預後及復發的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此外亦發現新型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 (EK-1) 及三氧化二砷在口腔癌細胞株的治療研究上有顯著的效果,期望能提供後續臨床實驗,以發展更精確的癌症篩選平台及治療口腔癌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