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位喜歡貓咪的型男醫生是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樂於分享、心思細膩、給病人充分了解的權利,擅長大腸直腸肛門癌腫瘤診治、腸道疾病、肛門疾病、微創手術、各式肛門手術,以及無痛大腸鏡檢查治療。
「就很自然的受到家庭環境影響吧!」柯道維醫師回憶:「最初影響來自從事婦產科外科醫師的舅舅,我在高中的時候,會利用假日或寒暑假到舅舅的醫院當小小志工,看著醫院裡的各式各樣的手術器械和儀器,不禁對這門職業選項產生好奇。在大學選填志願時,就在舅舅不斷地鼓勵下考上了醫學院!」
在住院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外科的範圍廣泛,其包含一般外科、腦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等,剛踏入外科領域什麼都要學,直到第三年才選擇次專科,在那時候深受啟蒙老師的影響,即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院長。陳院長遠從美國帶了很多新穎的觀念與手術技術回台灣,例如微創手術就是其中之一。
「欣賞陳自諒院長帶領團隊的經營運作與教學方式,讓整個科室的氛圍專業且熱絡,院長在擁有個人魅力的同時也是位嚴格老師呢!」柯道維醫師忽然大笑,實習時最害怕的就是去大腸直腸外科,如今確也成為他最拿手的一門。
大腸直腸外科服務範圍非常廣,其性質一半像內科一半像外科,每一項的領域都讓人超乎想像。通常前來尋求醫師協助的病人,除了我們常聽到的大腸直腸癌,還包括便秘、拉肚子、大腸急躁症等,這些都是和大腸直腸有相關的疾病。
隨著大腸直腸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盛行,發生總人數連續十二年佔十大癌症第一名,對於大腸直腸癌治療也不斷發展創新。在門診裡,超過一半以上幾乎是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另一部份則是肛門的疾病。
柯道維醫師眼睛發亮說:「肛門最有趣了,我的門診還有一半是因為肛門疾病前來就診的。」在交大進修EMBA的時候,第一次準備個案報告的題材,是關於台灣隱形眼鏡的發展,柯醫師幽默的這樣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眼科醫師,可是我只看一顆眼睛」。
「肛門有問題要看哪一科?很多人不知道…看消化內科嗎?」其實是要找大腸直腸外科。
柯道維醫師提到,從英文詞彙裡Colorectal surgery指的是大腸直腸,但它的範疇是包含肛門疾病的喔!
肛門疾病有很多,類似一般人認為的隱疾(如痔瘡、膿瘍、廔管、肛裂、直腸陰道廔管等),也因為在比較私密處的地方,所以大家會不好意思看醫生或是不知道該看哪一科,而錯失接受治療的最佳黃金時機。
這是一位33歲的男性,剛來門診時柯醫師立即為他做基本的肛門指診,結果手一摸就摸到腫瘤,病人描述他在外面診所看了6個月,醫生都說是痔瘡,而且也有為他做肛門檢查,怎麼還會這樣…經詢問後得知他看的是一般家庭醫學內科,就這樣誤診了半年。
基本上這位病人應該一開始就是直腸癌,由於直腸的位置是在肛門上去的地方、距離肛門很近,這時判斷方向錯誤,就會把它當成痔瘡在治療。
有個觀念必須澄清,我們在網路上常看到這樣的標題:”…病患因痔瘡出血不適,經檢查後發現為直腸癌…” ,痔瘡和大腸直腸癌有相關嗎?其實這兩者不能畫上等號!有些病人來門診主動要求醫生開刀做痔瘡切除手術,柯道維醫師常反問:「你沒有特別的狀況,為什麼要手術呢?」,因為網路上琳瑯滿目的訊息讓病人誤以為痔瘡會變成大腸直腸癌,「其實是部分病患將直腸癌的症狀誤認為是痔瘡問題」。
因此,柯道維醫師演講時都會特別強調,不同專科,專業也不同,當你遇到疾病問題時,首先要找對專科醫師,接著與你的專業醫師進行討論甚至做檢查。
大腸癌發生的機率有90%以上是由「瘜肉」轉變而來,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篩檢為陽性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台灣癌症基金會曾舉辦〝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透過篩檢幫助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其目的就是剷除瘜肉。
瘜肉主要分為「腺瘤性瘜肉」和「增生性瘜肉」兩大類,有可能轉變為癌症的是腺瘤性瘜肉,它又分柱狀腺瘤、絨毛腺瘤及混合型腺瘤,這些都是有機會轉變成惡性腫瘤的一種瘜肉,另外比較輕微的像增生性瘜肉,這類絕大多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下一頁看更多:大腸鏡多久做一次?做完大腸鏡,要問醫師三個關鍵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