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00 多年前就被用來治療發燒和減輕瘧疾症狀的中藥「常山」,美國科學家今天從分子的層面,說明這項中藥治療機制。中文叫「常山」,拉丁文稱「常山植物」(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這種草藥,是萃取自所謂藍色常綠繡球花這種開花植物的根部。
根據中國口述紀錄文獻,早在西元前 206 年到西元 220 年的漢朝,即使用常山。
研究人員在 2009 年深入了解這項中藥的內部活性成分「常山鹼」。在藥學上它可製成被稱為「常山酮」(Halofuginone)的分子。
他們發現,常山酮可阻擋1種會攻擊健康細胞的不好免疫細胞「第十七型輔助型T細胞」(Th17 cell)的形成。後者會造成感染,導致發燒 。Th17 細胞被認為與許多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
「自然」期刊今天刊出的這篇研究發現,常山酮功效在阻止會製造「不好」的 Th17 細胞的蛋白質生成,但不會妨礙「好細胞」的形成。
哈佛大學牙科學院的發展生物學教授惠特曼(Malcolm Whitman)指出:「常山酮能在不完全抑制免疫力的情況下,阻止自體免疫反應。這個化合物可望催生針對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的新療法。」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團隊領導人希梅爾(Paul Schimmel)說:「我們的新發現解開人們困惑以久的問題,即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的這種草藥治療瘧疾發燒機制之謎。」
法新社 – 2012 年 12 月 24 日 下午 4:35
過去對 CD4+ T 細胞的瞭解,侷限於調節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為主的第一型輔助性 Th1 和調節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為主的第二型輔助性 T 細胞 Th2 cell 。
介白質 Interleukin-17 (IL-17) 在 1998 年被發現時,對於其免疫功能仍不甚清楚,因此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直到 2005 年,第三種以分泌 IL-17 為主的 Th 細胞:Type 17 helper T cell (Th17) 細胞的概念,才被科學家提出,並引起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熱潮。
Th17 細胞無論在分化過程、免疫功能或所分泌的細胞激素(cytokines)都有別於 Th1 及 Th2 細胞。尤其在許多人類疾病,如: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疾病及感染症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