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5/17/2013

胃鏡檢查 防治早期胃癌

胃癌好發於 50-70 歲的民眾,年輕人較少罹患胃癌,一旦罹患,預後通常比較差。胃癌的男女發生比率,國內外的統計均大約為 2:1。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也不同,如日本、南美洲及中國,屬於高發生率國家;北美、西歐、澳洲等為低發生率國家。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胃癌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 6 位,比起之前是第 5 位,似乎有下降趨勢。另有研究發現日本人移民到美國之後,胃癌發生率減少 25%,第 2 期胃癌更減少 50 %以上,第 3 期胃癌的發生率則與美國人相同。在一項全球性的研究中指出,胃癌發生率在全球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推測與冰箱普及,食物保鮮狀況較佳有關
胃癌病因
  環境因素   吸菸者或在工作場所經常接觸到燻煙和灰塵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較高
  遺傳因素   家族中若有人罹患胃癌、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家族性腺性息肉症,得胃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1994 年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列為第 1 型致癌物質
  高鹽及防腐食物   飲食不當會增加胃癌風險
高鹽食物與胃黏膜接觸,會使黏膜受損而增加細胞突變的機率。防腐食物如:醃漬、曬乾、煙燻的肉或魚,可能含有亞硝基衍生物或其前驅物質,若在存放過程中或在體內與亞硝酸鹽作用,有可能產生致癌物
  胃切除手術者   曾接受胃切除手術的病患,較易在接口處附近發生殘餘胃癌。一般認為這與長期膽汁回流刺激胃黏膜有關,潛伏期平均為 15-20 年
  胃癌前驅病灶   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及分化不良
  其他   男性、A 型血型、惡性貧血、有胃息肉病史、長期攝取維生素 A 及維生素 C 含量低的食物等
胃癌的臨床及病理分類 -
根據胃癌外觀,可分為早期胃癌及進行性癌。
癌細胞只侵犯到胃壁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者,不管淋巴結有無轉移,均稱為早期胃癌,依內視鏡檢查結果又可分為隆起型、表面型、凹陷型等 3 種。
進行性癌則是侵犯至肌肉層以下,可分成隆起型腫瘤、腫瘤具界線明顯之潰瘍、腫瘤具界線不明之潰瘍、瀰漫浸潤型腫瘤及無法分類型。
臨床症狀 -
已有明顯症狀多非早期胃癌
胃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或只有微細症狀,後期症狀也不具特異性。主要症狀為上腹痛或不適,其餘常見症狀為食慾不振、解黑便、體重減輕、吞嚥困難、貧血、進食後嘔吐。當出現上述症狀,多非早期胃癌了。
診斷胃癌的方法及準則 -
身體檢查
  • 早期胃癌患者的身體檢查幾乎不會有任何異常,但若出現以下徵候,多屬晚期;包括貧血、身體消瘦及體重減輕。
  • 病患可能有淋巴腫大現象如:左鎖骨上淋巴結、左側腋下淋巴結及腹股溝淋巴結,以及在腹部或肚臍摸到有腫塊。
  • 若有肝臟轉移,病患可能有腹水、黃疸及肝脾腫大。如果肛門指檢摸到直腸前壁有硬塊,可能已有腹膜腔轉移。
  • 病患頸部及背部皮膚可能出現黑色棘皮症。
  • 若腫瘤造成幽門阻塞,會導致胃擴張,腹部聽診有濺水聲。
實驗室檢查
  • 血液及生化檢查可能有缺鐵性貧血、肝功能指數異常、黃疸。
  • 糞便可能有潛血反應。
  • 腫瘤指標 (如:CEA、CA19-9、CA72-4) 的特異性不高,無法做為診斷。
  • 血清胃蛋白?原 (Pepsinogen- PG) 可反映胃黏膜的變化,有報告指出 PG I <30 ng/ml 和 PG I/PG II 值 >2,可視為高危險群,應以內視鏡追蹤
影像學及內視鏡檢查
  • 上消化道攝影可見邊緣不規則潰瘍及周圍皺襞突然中止、變小或融合成杵狀、胃壁僵硬及失去擴張度。
  • 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對於判別胃癌手術前的分期,侵犯的程度及有無轉移有幫助。
  • 胃鏡診斷胃癌,敏感性和特異性皆很高,若加上胃生檢 biopsy,診斷率高達 95% 以上。
  • 內視鏡超音波對腫瘤的分期準確度,比傳統電腦斷層檢查還要高。
治療方式及影響預後的因素 - 
  • 對於早期胃癌,可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黏膜下層剝離術切除。對於晚期胃癌造成的出血及阻塞,可用內視鏡止血或放置金屬支架來擴張。
  • 治療胃癌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手術包括胃腫瘤切除及淋巴結廓清術。根據胃癌位置,可施行全胃切除或次全胃切除。若腫瘤浸潤至鄰近器官,則一併切除。
  • 姑息性手術為局部切除腫瘤或施行繞道手術,以減輕症狀 (如:出血、阻塞)。
  • 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可能無法明顯延長病患的存活率。近年來,生物製劑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比單獨使用化學藥物能增加存活率。
  • 放射線治療常與手術及化學治療合併使用。
  • 胃癌轉移方式有直接侵犯、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及腹膜轉移。胃癌一旦復發,若可手術切除,應以手術為主;若已無法切除,則考慮化療或放療。
  • 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腫瘤侵犯深度、淋巴結轉移數目、腫瘤大小和有無轉移等。
  • 胃癌的 5 年存活率約為 20-28%,早期發現是提高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
 
  患者在手術後必須定期追蹤,若是低危險群患者,每半年檢查 1 次
  若是高危險群患者,需每 3 個月 檢查 1 次
內科部消化系 主治醫師 周仁偉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