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5/21/2013

脈波儀檢查

脈診是中醫獨特診病方法,累積數千年豐富臨床經驗,根據脈象變化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脈診需用敏銳手指觸覺、豐富經驗與理論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來確立辨證論治。
中醫脈學有豐富典籍記載,從《史記》:「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按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 西漢淳于意 (公元前 216-150 年) 的 25 醫案,即記錄 19 種不同脈象。
《內經》使用「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至西晉 王叔和 (公元 201-280 元) 所著《脈經》確定了脈診為一獨立專門診斷技術。書中整理共 24 種脈象,至明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 27 種脈象,再加上清 李士林《診家正眼》疾脈,共 28 種脈象。
醫師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來診病患兩手寸口,即觸摸橈骨動脈鄰近部位來辨別脈象。分寸、關、尺三部位,分別浮舉、中按,沉尋觸摸不同脈位。脈象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接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位、數、形、勢變化
誠如王叔和於《脈經》言及:「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脈診純粹主觀與經驗性指感的傳承,欠缺明確的定量、定性標準,使中醫脈診在現代醫學中難以廣泛使用,亦難研究,甚至令學習中醫者多所困擾,視之為畏途。
因此,中醫脈診客觀化、標準化的研究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脈診儀的發展亦隨之而生,脈診儀是結合了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記錄後,加以分析。可做臨床、教學及研究使用的儀器
脈波儀 -  
現代醫學的研究,構成脈搏的形象,主要是心臟搏動所產生的壓力、動脈管彈性與末梢阻力、血液粘稠度三個條件。
正常脈搏成因是心跳頻率、心臟節律、心臟射血功能、動脈壁彈性、小動脈緊張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多種因素綜合反應。脈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組成。升支和降支構成主波。降支上還出現兩個波和一個切跡,即潮波 (壓力波) (重搏前波),降中波 (重搏波) 和降中峽 (重搏波切跡)。脈波圖可反應脈搏應指動態,可表現脈搏的速率、緊張度、流利度和均勻度。
本檢查室自 1976 年始開發脈波儀,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合,使脈波圖、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出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目前已可訂出標準的脈象有弦、滑、澀、細、浮、沉、遲、數、促、結、代等脈象,對於教學研究有莫大的幫助。
脈診儀之實際操作情形 -
受試者分別將雙手平至於脈診儀墊上,經過具有專業臨床經驗之研究醫師切脈,而後藉由給予脈診儀不同壓力設定,分別測量取得寸關尺/浮中沈三部九候之脈波,最終依據脈波判讀標準,經主治醫師診斷辨證分析,與臨床「望聞問切」相輔相成,相互佐證,提供民眾更進一步之治療。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