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3/14/2022

兒童蕁麻疹 醫師:症狀治療比找病因重要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王婕醫師

「醫師,從昨天起小花身上突然出現好多一塊一塊突出的紅疹,好癢好癢,甚至到晚上都還在抓,我查了網路上的圖片,這是不是蕁麻疹呀?小朋友也會有蕁麻疹嗎?但小花最近吃的東西都是之前有吃過的呀,之前也完全沒有過敏相關的症狀,怎麼會出現蕁麻疹呢?需不需要抽血驗一下過敏原?」小花媽媽在診間裡焦急地詢問著醫師。

兒童蕁麻疹 醫師:症狀治療比找病因重要

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大人和小孩皆有可能得到,依據症程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六週為界),可分為急性與慢性蕁麻疹。臨床症狀為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粉紅色、大小不一的膨疹,發作部位不固定,大多伴隨著明顯的搔癢,偶而還會有紅腫、灼熱感,皮疹通常能在短時間內自行消退,搔抓則會使得膨疹消退較慢,然而大部分持續時間不超過24小時。會造成蕁麻疹發作的機轉是皮膚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釋放出組織胺,造成皮膚表淺的血管擴張與滲透壓增加,但肥大細胞的刺激來源不一定是過敏原,也不一定由食物引起,舉凡外來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灰塵與塵蟎等過敏原、食物/食品添加劑/人工香料色素、藥物、昆蟲/動物接觸、空汙/冷熱溫差/陽光/局部壓迫等等)以及內在的因素(情緒壓力、體質因素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蕁麻疹的發生,一般而言,急性蕁麻疹通常是源自於外來因素。

面對兒童蕁麻疹,「症狀治療」相較於「尋找病因」重要,西醫通常規則服用抗組織胺,有時會短期搭配口服類固醇藥物,病情即能改善或是痊癒。曾有歐洲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蕁麻疹的病因40%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9%是藥物引起、1%是食物引起,50%則是原因不明,故在發作時檢測過敏原通常是徒勞無功,且不一定會有結論。

中醫稱蕁麻疹為「癮疹」、「風疹」,以顯現其「來無影、去無蹤」的症狀表現,中醫認為蕁麻疹以「風」邪為重,兼夾濕、熱、瘀、虛,從病灶局部搭配四診整體辨證,若能找出可能的誘發因素(壓力、溫差等),則能幫助醫師更準確辨證施治。日前國內外也越來越多實證醫學證實,口服中藥搭配抗組織胺,能減緩並縮短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症狀,此外,中醫也有許多外治方式可搭配使用,包括讓孩子使用中藥藥浴泡澡、局部塗抹止癢的中藥藥膏(如蘆薈凝膠),對於兒童慢性、頑固性蕁麻疹,可提供除了傳統西醫藥物治療之外的另一治療選項

正確的皮膚照護、環境與飲食控制是治療蕁麻疹非常重要的環節,建議如下:

  1. 減少皮膚的搔抓,蕁麻疹發作時可以以冰敷、輕拍的方式降低癢感。
  2. 皮膚不過度清潔,洗澡水溫不宜過高(約控制在人體體溫上下),可選擇無防腐劑及香味的皮膚保濕劑做肌膚保濕。
  3. 避免局部皮膚刺激,如穿著棉質透氣衣物、減少烈日曝曬、流汗後適度清潔肌膚汗水。
  4. 避免環境過敏原,定期清掃家中環境以減少灰塵,或使用空氣清淨機。
  5. 少吃「高組織胺食物」,如重口味飲食、罐頭醃漬等久放食物、富含人工色素或香精的加工食品。
  6. 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減輕身心壓力等。
  7. 撰寫皮膚日誌,可記錄皮膚病灶嚴重時近幾個小時的飲食、壓力、睡眠、接觸物等,以找出潛在的誘發因子。

若孩子出現急性蕁麻疹請家長不用過於擔心,一旦排除外在因素,肥大細胞則不再受到刺激,皮膚的膨疹即能漸趨緩和。若反覆發作超過六週,可能為特殊體質或其他疾病的影響,演變成「慢性蕁麻疹」,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與長時間的追蹤治療。此外,與蕁麻疹病理機轉相似的「血管性水腫」,為深層的真皮與皮下組織的血管擴張與水腫,大多會影響嘴唇以及眼周部位,嚴重時會造成喉嚨腫脹,引起呼吸困難而有生命危險,需儘速就醫,提醒家長們多加注意。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