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專區

媒體報導

:::

媒體報導

》電子報

  • 中時新聞網
2021/12/01

降低無效用藥傷害 中國醫發展癌藥篩選晶片

  • 經濟日報
2021/12/02

中國附醫 展現深耕尖端醫療成果

  • 中時新聞網
2021/12/02

智能抗藥性細菌預測 1小時檢出

  • 中時新聞網
2021/12/02

總統蔡英文2日親臨中國附醫展示攤位 了解傑出研究成果

  • HEHO健康
2021/12/02

癌症精準醫療新突破!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可望成為癌友用藥新指引

  • ETtoday
2021/12/03

蔡英文出席醫療科技展 中國附醫展現細胞治療尖端研究

  • ETtoday
2021/12/04

高精準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 癌症精準醫療新突破

  • 中央社
2021/12/07

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醫療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在「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呈現深耕尖端醫療豐碩成果

》影音露出

  • 九八新聞台
2021/11/29

【名醫On Call】柯道維主任談「與您一起面對大腸癌」

  • 民視新聞
2021/12/02

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 中國醫藥大學獲未來科技獎

  • 東森新聞
2021/12/02

台灣醫療科技展登場 健康大檢測精準預防疾病

  • 九八新聞台
2021/12/02

【名醫On Call出外景】一起開箱全台最大健康派對: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

》實體報

  • 2021/12/02 經濟日報 AA4醫療科技展專刊中國附醫展現[深耕尖端醫療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12月2日至5日在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南港展覽1館4樓M區604攤位),展出智慧醫療、細胞治療、精準醫學、多維列印、新藥開發、得獎事蹟等6大主軸,展現深耕尖端醫學研究、創新醫療科技的成果,並設立互動體驗區及醫師講座等系列活動。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指出,因應後疫情時代,全球醫療型態明顯改變,未來將積極結合國內醫療及資通訊2大優勢,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深耕數位醫療產業,聚焦細胞治療、人工智慧、多維列印及精準醫學等4大領域。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表示,癌症藥物的耐藥性問題,是癌症治療上的重大挑戰。洪明奇校長帶領的研究團隊,積極開發抑制癌細胞耐藥性的新療法,包含開發血液中生物標記,採個人化醫療方式讓對的病人能使用對的藥物;更發展新的聯合療法,利用包含FDA核准的藥物庫進行藥物篩選,加速藥物開發過程,讓病人能早日恢復健康。

    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說,為成為國際一流的醫學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細胞治療,跨領域整合及尖端醫療,是中國附醫的目標。中國附醫已與世界知名醫學中心和研究機構合作,發展生醫創新產業,其中,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以「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獲2021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的優等獎肯定。多維列印醫學研究及轉譯中心與長陽生醫以「高精準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獲得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及第18屆國家新創獎肯定。

    中國附醫與合作企業在展場展出的尖端醫療與生醫科技產業特色亮點有:「細胞治療中心」強化腫瘤控制,提升多項癌症治療;「精準醫學中心」發展癌症基因、腸道菌相檢測,提供精準健康指引;「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研發「敗血症的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診斷系統」、「ICD智能編碼系統」與「STEMI院前遠距輔助診斷系統」,致力於以人工智慧提升醫療輔助判別。「多維列印中心」與衍生企業「長陽生醫」合作開發高精準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是癌症精準醫療的新突破;「長聖生技」發展細胞治療,CAR001細胞治療技術獲得日本醫藥發明專利;「長佳智能」以AI技術為主軸,應用精準醫療為智慧醫療貢獻心力。

    周德陽院長說,中國附醫秉持醫療機構的專業角色與使命,在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領導下,追求卓越、全力發展智慧醫療與高科技生醫產業,結合學界、醫界、產業界的研發能量,打造生醫產業發展的生態鏈,創新尖端醫療科技、提升醫療品質,守護國人健康,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共榮、共享的新價值。


  • 2021/12/02 自由時報 A7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 研發三大系統積極發展智慧醫療

    近幾年醫療AI於全球各大醫院落地,中國附醫致力於臨床資料之AI應用導入「敗血症之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診斷系統」、「STEMI院前遠距輔助診斷系統」及「ICD智能編碼系統」三系統於院區使用。從病房、救護車及醫事端皆可看到人工智慧的應用,希望建立全方位醫護流程及提升醫療照護品質,為全球的醫療機構、臨床醫護團隊、醫事工作者、病患創造更高醫療價值,協助推動跨時代的醫療數位轉型。

    病房端導入「敗血症之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診斷系統」可及早檢測敗血症,精準用藥並降低死亡率。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表示,以往住院患者發生感染症狀時,醫師基於救急,第一時間會依據自身經驗判斷可能的感染源,並投以相應的抗生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病患在發病初期無法確診,因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由周德陽院長領軍,整合跨部門醫療團隊開發之「抗生素治療輔助醫療決策平台」,集投藥建議、預測抗藥性與敗血症三大功能於一身。敗血症之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診斷系統已全面導入至中國附醫的醫療體系,未來也希望能推廣至其他醫院,提升敗血症病人的總體照護品質。

    於救護車導入「STEMI院前遠距輔助診斷系統」可有效提升到院前救心速度。透過先前開發的「人工智慧輔助急診心肌梗塞臨床決策支持系統」搭配小型化個人心電圖機與簡易型心電圖貼片,軟硬體結合使最前線的救護人員在接觸患者的第一時間進行心電圖量測,由此系統輔助判斷患者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將患者送至具備心導管室醫院進行醫療處置,使過去病患到院前診斷時間從2小時縮短成30分鐘。人工智慧診斷中心許凱程主任表示,截至本(110)年度10月底,已於台中及南投兩地區消防局共計15個分隊實際上線,總共協助近70位有胸痛症狀之民眾;成功判斷3位患者為急性心肌梗塞。另該系統判讀結果與心臟專科醫師線上診斷結果一致,展示了高度準確率,未來將推廣此系統至居家醫療應用。

    在醫事端則導入「ICD智能編碼系統」,可縮短疾病分類人員編碼效率,提高編碼品質。許凱程主任表示,中心研發團隊依據疾病分類人員之經驗,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克服病歷非結構化資料及ICD-10複雜的編碼規則,快速找出合適的疾病編碼,提升疾病分類人員編碼工作效率,後續也可協助醫師根據病歷及時找出合適編碼,增加編碼一致性,最終提升醫院病例組合指標(Case Mix Index, CMI),以優化醫院的健保申報。


  • 2021/12/02 中國時報 A5智能抗藥性細菌預測 1小時檢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與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針對日益氾濫的超級細菌問題,透過AI開發細菌抗藥性預測方法,榮獲2021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優等獎肯定。

    周德陽院長指出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透過離心(centrifugation)和清洗(washing)等步驟,在不需二次培養的狀態下,透過質譜儀結合機器學習分類模型進行抗藥菌與非抗藥菌分類,這將能提前協助臨床精準用抗生素,縮短病人住院期間、減少抗生素濫用造成的超級細菌風險等諸多效益。

    周德陽院長說,現行臨床醫學檢驗流程針對感染源進行菌種鑑定與微生物製劑敏感性試驗(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後,約需三到五天將檢測資訊提供給臨床醫師進行抗生素治療評估。

    周德陽院長與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著手針對能夠加速整個檢驗過程,一台機器就可以處理原先兩台機器才能執行的任務,並且提升抗生素合理使用。而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根據過往細菌鑑定與抗藥報告大數據,串接質譜儀資料,同時鑑定細菌種類及預判是否可能帶有抗藥蛋白,因此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讓醫師與病人更快速掌握是否用對藥物,以降低醫療成本與致死率。

    周德陽院長表示,每年死在敗血病的病人,比死在癌症的還多,所以如何知道敗血症的細菌,它是不是有抗藥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附醫智慧科技創新中心,特別用AI去尋找快速的鑑定細菌的抗藥性,給病人投藥,就是Medical AI很重要的表現,希望能夠帶給病人更多的安全性與福利。


  • 2021/12/04 聯合報 A9中國附醫精準醫學 基因檢測揪病灶

    「精準醫學」是考量每個人的基因體差異、生活型態及所在的環境變化而給予精準的診斷及治療,避免在醫療的過程中造成延誤治療及副作用,也為民眾來更好的醫療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具備的核心技術如基因體定序及生物資訊分析系統,購置多台定序設備及生物資訊團隊,可以執行各種癌症,困難診斷疾病及微生物的基因體檢驗分析,並保證定序報告的品質及病人隱私。同時具備多款定序儀,能夠根據樣本使用適合的定序儀並及時給予臨床報告。中國附醫精準醫學中心副院長張建國表示,精準醫學中心提供癌症基因檢測、母血胎兒染色體檢測NIPS、腸道菌相檢測等服務,共15大項,包含超過130個細項。

    張建國副院長解釋,腸道菌相不只影響腸道功能,更會影響各種疾病,如大腦神經退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等等,藉由腸道菌相的檢測,可評估各種疾病的風險,達到精準預防及預測。張建國副院長舉例病人在被診斷高血脂症後檢測腸道菌相發現與一年前相比,與大腸癌及發炎相關的腸道菌明顯增加,可當成疾病的警訊;也有病人原本動脈粥狀硬化及肝硬化相關腸道菌超標,經過營養諮詢調整飲食後,腸道菌恢復標準範圍。張建國副院長也提到,本院林肇堂院長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菌相組成在胰臟癌病人中有差異,未來可能應用於輔助胰臟癌診斷。

    張建國副院長指出「精準醫學」就是個人化醫學的延伸,是以個體為導向的臨床醫學,不再以疾病為導向,過去同一種疾病用相同治療方式的時代將會慢慢被淘汰。每一個人的基因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從人類基因解碼後,正式宣告「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

    張建國副院長說,未來精準醫學將會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醫附醫精準醫學中心也會致力於發展更多的基因檢測項目,改善民眾的醫療品質。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