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術後,利用針灸治療,改善患處腫痛,增進關節活動度。主要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手術後3-5天內,傷口會非常腫脹疼痛,可至病房會診,利用針灸在遠處的穴位,例如:上肢手術取下肢的穴位針灸治療,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且因為針灸的穴位在遠處,不會有患處局部感染的風險。 第二階段: 出院後3週內,傷口可能還會有腫脹疼痛,且因為鋼釘、石膏或副木固定的緣故,易發生患部末稍麻木的情形,可利用針灸在遠處的穴位,達到疏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改善麻木疼痛的問題。再加上中藥治療,加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第三階段: 出院後3週至數月之間,移除鋼釘、石膏或副木之後,因為關節固定數週不動的緣故,易造成關節僵硬、活動不利,可利用針灸在遠處的穴位,減少患處疼痛與僵硬度,進而增加主動活動度,達到主動復健治療的效果。
在約每年6月底7月初,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也就是夏至後,利用三個時段『三伏天』,利用太陽以及節氣溫熱的效應,再加上溫熱的藥物,在特定穴位進行貼敷,藥物滲透到皮下刺激穴位,再經穴位沿著經絡調節臟腑,溫煦陽氣、活絡氣血,驅散寒邪,改善寒性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