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林怡君醫師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感染第一步
流行性感冒病毒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傳染力與併發症。臺灣的統計顯示,因為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65歲以上占8成,因此免疫力不足者,包括65歲以上老人和5歲以下小孩,常是高危險族群。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腎臟病、肺病、糖尿病)的長者,以及患有氣喘、肺病或生長遲緩的孩童,則是次高風險族群。
要預防流感,除了做好個人衛生,接種流感疫苗已被證實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每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會評估預測當年流行機率較高的流感病毒株型,以此讓藥廠製作該年度的流感疫苗。完成疫苗接種後,需要1-2週才會產生抗體,而流感在臺灣盛行於冬季,所以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是注射流感疫苗的最佳時機。
設法維持良好免疫力也很重要
雖然接種流感疫苗是有效預防流感的方式,但有些人並不適合接種,包括對蛋白過敏者、正在發燒或有急性疾病者,以及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流感病毒變化很快,並且流感疫苗是用預測病毒株製造的,所以即使完成疫苗接種也不表示不會得到流感,藉由均衡飲食、正常作息與適度運動來提升及維持足夠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中醫對提升與維持免疫力有其獨到之處,適當地使用中醫藥可以調整免疫系統,讓免疫力發揮更大效用。
對證選用中藥可提升抗病能力
流行性感冒在中醫屬於「時疫」的範疇,相較於西方醫學,中醫理論較少討論導致疾病的病原體,而是著重個人機體內部營造的環境與病原體接觸後發生的作用與變化,亦即強調的是個人體質。某些體質狀態對疫病有較大的易感性,如同中醫典籍所述「正氣存內,邪(病原體為外邪之一)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常見的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受到年齡、性別、飲食、作息、情緒、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身體局部或全身組織氣血營養不足或失衡,便易妨礙臟腑功能的運作並導致免疫力下降。
中醫藉由望聞問切四診診察,辨證分型,找出個人身體失衡偏頗的狀態,再進一步使用中醫藥治療,恢復平衡,便能提升個體抗病能力。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中藥對人體免疫系統具有直接而實質的助益,例如柴胡、魚腥草、金銀花等中藥,能促進免疫細胞增殖及細胞吞噬作用;又如補益類中藥人參、黃耆、枸杞等,所含的人參皂苷與枸杞多醣可促進巨噬細胞吞噬作用,黃耆多醣則能提高淋巴細胞增殖反應與誘導干擾素產生。
然而,中藥是藥物,具有偏性,必須由中醫師辨證後,再依個人狀況選用適合的藥材與劑量,才能確切發揮效用。
流感疫苗與體質調理各有專攻
如同一個國家的國防戰備,人體的免疫系統與器官組織間具有細緻的分工及密切的合作。西醫的疫苗接種就好比戰前訓練前哨士兵,當敵軍入侵時可以快速辨識並進入備戰狀態,儘快殲滅敵人,避免戰情擴大蔓延。中醫的體質調理或疾病診治,猶如整治國家全體狀態,找出當下實際缺乏的物資品項或功能運作失衡的單位,設法補充整頓,以恢復正常的軍事後勤支援。所以,面對蠢蠢欲動的流感病毒,請妥善運用中西醫醫療共築完善的防禦力。
本院中醫部能提供的相關協助
本院中醫部內婦兒科門診的傳統中醫學四診診療服務,針對個人進行疾病診治與中醫調理,有助提升與維持免疫防禦力。精準醫療強調的是精確而個人化的醫療服務,本院中醫部也提供中醫免疫檢查,可檢測常見的中藥複方、單味藥、保健食品與個人免疫的相關性,明確找出對個人較有免疫促進作用的中藥或保健食品。
另外,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生理病理特質,又是流行性感冒的敏感族群,服藥的順從度通常也比較低,因此中醫部兒科設有中醫兒童特別門診,可藉由口服中藥以外的治療方式,例如雷射針灸、穴位中藥敷貼、敷臍療法、小兒推拿等,讓兒童也能獲得完善的中醫藥支援。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