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整形外科 劉恩瑋醫師
(右)46歲魯小姐、(左)60歲謝小姐接受中國附醫整形外科劉恩瑋醫師(中)之超級顯微鏡進行靜脈吻合術,治癒淋巴水腫/公關室提供台中市一名46歲女性三年前發現罹患乳癌,經過手術切除病灶、18次化學與標靶治療後,成功抗癌。然而,在對抗病魔的路途上,發生淋巴水腫的併發症,反覆出現的肢體腫脹、麻痺、甚至痠痛,造成病人的困擾。而肢體腫脹的不適感,在手術後八個月就斷斷續續產生。從起初的不以為意到必須得定期服藥或復健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甚至不能放心地抱著最疼愛的小姪女入睡,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另一位60歲退休女性,同樣為乳癌病友,接受過手術切除腫瘤、放射線治療、多次化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於癌症診斷治療後三年出現患肢明顯腫脹,尤以夜裡症狀更為明顯,宛如觸電般地不適感如影隨形,而與朋友家人見面後也常被問及:「你怎麼這隻手這麼腫」。從穿衣服的不方便到暫停心愛的「拈花惹草」嗜好等,除了讓她無所適從,更嚴重影響退休後本應擁有的愜意生活。
上述兩位病友,均經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劉恩瑋醫師確診為淋巴水腫,接受微創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迄今分別追蹤一年與六個月期間,大幅度進步,無任何復發情形。
癌症術後病人是淋巴水腫的高危險群,尤其以乳癌和子宮頸癌等婦癌患者治療後的病友比例居多。依世界上不同文獻報告的統計,乳癌病人終其一生有15~40%的病人會產生淋巴水腫。「淋巴水腫」是淋巴系統的負荷不良而導致肢體的腫大。淋巴液堆積在組織間隙中,就像海綿吸水導致肢體腫脹。其原因可以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後天的。這些病人除了感到患肢笨重不便以外,常有感染及變形的問題,嚴重的病人屢次發炎後,皮膚常變得很厚,最後變成象皮病。
後天性淋巴水腫最常見的原因是腫瘤治療(包括手術及術後的放射治療、甚至包含化學治療等)引起淋巴管的循環阻斷。對淋巴水腫病友而言,手臂、腳、外生殖器、頭頸部或身體腫脹導致的心理壓力及生活不便,有可能遠大於癌症手術本身。
以乳癌患者為例,手臂腫脹是藏不住的,舊衣服也穿不下,日漸腫脹沈重的肢體慢慢的影響著病友的身心,使病患漸漸地不愛出門,閃避人群。
淋巴水腫的潛伏期,短則數個月,長則可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以前由於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常不自覺忽略掉治療的良機。所以淋巴水腫治療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早期診斷,確認這問題的存在。
整形外科劉恩瑋醫師介紹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與超級顯微鏡/公關室提供第二個關鍵是精準的治療。傳統的淋巴水腫手術治療,是等到病人非常嚴重時才予以大規模切除及植皮,破壞非常大,結果也很不美觀。
新方法則是利用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藉由微創方法(每個切口僅需約2公分),於患肢建立多個生理性引流,術後恢復時間快(術後當天可下床),住院時間短(約3-5天)。執行時需把患肢的淋巴管分離出來後與鄰近的靜脈做吻合,重新建立淋巴液回流之替代道路(如繞道手術的概念),讓滯留於肢體造成水腫的淋巴液因壓力差回流至靜脈系統,進而改善肢體腫脹。是淋巴回流之生理性重建。
此技術一直到超級顯微鏡的發明才得以成熟,因為需要淋巴阻塞處的準確定位以及超顯微的淋巴血管吻合。患肢的淋巴管管徑約為0.03到0.08公分,一般的顯微鏡實在無法具有這麼高的倍率完成工作。而使用超高倍手術顯微鏡、搭配職人專門手工製作的手術器械,使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進行超顯微縫合,才能完成這艱難的任務,得以造福癌症患者。